2025年,国家向全国各省、各部门印发了《健康中国行动——健康环境促进行动实施方案(2025—2030年)》。将空气环境健康融入教育政策,改善学校教室环境健康,是我国各地卫生健康委和教育部门下一步工作的重点。
一、学生健康与防疫的基础研究
“健康中国行动”是在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宏观背景下,依据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的顶层设计,为应对国民健康问题,而实施的一项国家级、系统性的健康促进行动。
(一)学生健康的基础研究概述
空气、食物和水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三大基本要素。经过近四十年的持续努力,中国在食物与水的健康保障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。然而,空气环境质量与健康问题仍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。
学生每日摄入食物约0.75公斤、饮水约1升,而吸入的空气高达7000升,远高于前两者。人时时都需要呼吸,时时都在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打交道。呼吸健康,很大程度决定着人的健康。
病毒和细菌很难通过食物和水直接进入血液及人体器官,但粒径小于2.5微米的PM0.3级细菌和PM0.1级病毒等有害颗粒,可轻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,进而侵袭全身器官。长期低剂量暴露将造成慢性损害,严重时则可能导致发热、咳嗽、乏力等症状,甚至死亡。据统计,我国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高达1亿人,反映出空气环境相关疾病已成为常见病、多发病。空气环境中的细菌、病毒侵入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,每年儿童平均感冒7次,冬春两季空气质量最差,发病率最高,远高于因饮食、饮水问题引起的肠胃疾病。
学生约80%的时间处于室内,每天约6小时在教室里,教室内空气洁净与健康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。复杂的空气环境中潜藏着多种危害:PM0.1级致命病毒、PM0.13级支原体、PM0.3级致命细菌、PM2.5级雾霾、甲醛及其他挥发性有机物(VOCs)、突发空气环境灾难、有害飘尘及其他致命微生物。因此,教室内空气环境健康是“健康中国行动”的重中之重。
(二)学生防疫的基础研究概述
中国在过去的疫情防控中积累了丰富经验,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。
新冠病毒粒径为0.06–0.14微米,甲流病毒粒径为0.08–0.12微米,支原体粒径为0.12–0.15微米,细菌粒径为0.30–1.50微米。病毒粒径远小于雾霾中的PM2.5颗粒,其在空气中的悬浮时间更长。人体平均每6秒呼吸一次,学生每次平均吸入约500毫升空气。吸入的病毒除部分被上呼吸道过滤或粘附阻挡外,仍有相当部分进入肺部,甚至穿透肺泡进入血液,这一点在血常规检测中常可发现。因此,呼吸防护应作为健康与防疫的核心。
然而,呼吸防护并不仅限于佩戴口罩。尽管口罩是目前较为有效的防护手段,但被广泛推崇的N95,口罩在实际使用中防护效率仍不理想。其名称源于对0.3微米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%。经大量测试表明,其过滤率通常在95%–99%之间,仍有1%–5%的穿透率。更严重的是,N95口罩材料的孔径为0.3微米级,主要针对0.3微米以上颗粒物,如细菌,而病毒粒径为0.1微米级,N95口罩对病毒的过滤防护效果是有限的。主要依赖静电吸附捕获病毒,但随着使用时间延长,静电衰减将导致防护效能下降。2021年后全球N95口罩产能大幅提升,却未能阻止疫情蔓延,也从侧面反映了其局限性。能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的是社区远距离呼吸隔离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·福奇曾就口罩的技术水平直率地指出“戴口罩效果有限”。所幸病毒毒力减弱,否则全球死亡人数将进一步上升。在防疫学术和防疫科技上,人类需要及时“亡羊补牢”。
当然,现有口罩虽不能完全阻隔病毒,但通过静电吸附仍能减少吸入病毒数量,在人体具有一定抵抗力的情况下,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。因此,在更先进的呼吸防护技术问世之前,正确佩戴口罩(如每4小时更换一次)仍具有重要防疫意义。
本文重点强调,室内空气环境防疫更为重要。如前所述,孩子们80%的时间在室内度过,每天还有约6个小时在教室里度过,尤其在教室,几十人密集在一起,空气传播风险更高,是防疫的关键。
(三)教育总门及学校工作重点
毫无疑问,教室内空气环境健康是“健康中国行动”的重中之重,
地 址:中国.成都.天府新区天工大道天科创造产业基地1016号、1018号、1020号
电 话:028-81196691 18911600586 微信号:schdyl
Copyright 版权所有 © 四川华盾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
网站备案号:蜀ICP备2021022274号